随着时间进入夏季,部分哮喘、过敏性鼻炎的小伙伴渡劫之旅也暂告一段落,事实上,以哮喘为代表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国内仅次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第三大类慢性病。
近日,暂时靠一款哮喘用药撑起整个公司业绩的长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风药业)向上交所递交招股书,申请科创板上市。
超过9成收入来自单一药品,集采价格行业最低
(相关资料图)
据招股书显示,长风药业主要从事呼吸系统疾病领域药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覆盖哮喘、COPD、过敏性鼻炎等主要呼吸类疾病。
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为单方制剂,氮䓬斯汀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气雾剂为二联复方制剂。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公司拥有3个已上市产品,12个主要在研产品。
其中,布地奈德是国内销售额最大的吸入制剂品种,2021年国内市场销售规模约为74亿元,目前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也几乎是长风药业唯一的收入来源。
2020年至2022年期间(以下简称报告期),长风药业分别有57.96%、89.8%和99.1%的收入来自商品销售收入。其中,2021年、2022年公司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销售收入分别约为2983.18万元、3.36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约为71.05%和96.22%。
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是目前亿元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主要药物,长风药业的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在2021年5月获批上市,并在次月中选第五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
事实上,2020年之前,国内布地奈德通用名市场一直高度集中,随着国产厂商仿制药产品陆续获批,逐步实现了进口替代,但作为原研厂商阿斯利康依然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
目前,“集中采购”政策下,四川普锐特、长风药业、健康元、正大天晴的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分别以2.79元/支、3.19元/支、3.39元/支、5.65元/支中选,相较于集采前的价格均有超过50%以上的降幅。
2021年、2022年,长风药业的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的集采渠道销售单价分别约为2.7元/支和2.71元/支,是所有中选价格中最低的,当然目前长风药业该产品的销售额也是最低的。
“集中采购”政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吸入制剂产品的销售价格下降,但同时也为国产企业获批产品快速实现商业化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据招股书披露,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为第一个集采年度,随着营销渠道的拓展及公司生产能力的提升,2021年及2022年,长风药业的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通过集采渠道渠道收入分别约为2821.79万元和2.69亿元,非集采渠道收入分别约为161.39万元和6649.39万元。
相比之下,于2022年11月获批上市的氮䓬斯汀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尚未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目前该产品仍处于商业化培育阶段,难以快速实现销售额的扩大。
整体上来看,由于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产品的快速商业化,报告期内长风药业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485.88万元、4198.57万元和3.49亿元,短期内规模明显扩大。
但到目前公司仍然未实现盈利,同期长风药业扣非净利润分别亏损1.54亿元、1.4亿元和4958.91亿元,亏损幅度有所收窄。不过叠加股份支付等影响后,公司归母净利润亏损额分别扩大至4.05亿元、1.32亿元和4939.92万元。
虽然据招股书披露,未来几年长风药业都将陆续有产品获批上市,但距离实现量产销售还需要一定的培育期,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依然将是长风药业最主要的产品,存在对单一产品依赖的风险。
核心产品毛利率仍低于行业平均线,销售费用翻倍增长
在营收规模短期内增长接近20倍的情况下,长风药业依然没有实现盈利的原因之一应该可以归于单一产品结构依然远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毛利率水平。
报告期内,长风药业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6.17%、52.9%和76.63%,同期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分别为78.31%、82.8%和78.3%,2022年与可比公司毛利率有所接近,但依然处于平均线以下。
长风药业对此解释为,公司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于2021年刚刚获批上市,产量较低导致毛利率水平相对较低,2022年单项产品毛利率提升至78.76%,成为拉动公司整体毛利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2022年,在集采政策的影响下,公司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销售均价相对稳定,但同时销量由1091.18万支增长至1.21亿支,规模效应的作用使得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生产成本由1.11元/至下降至0.59元/支。
2022年,长风药业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产能由2490万支扩大至1.76亿支,产能利用率也从52.89%提升至80.21%。此次IPO上市,长风药业计划募集资金15亿元,而截至2022年末时公司净资产仅为8.62亿元,近2倍净资产的募资主要还是计划进行扩产。
公司分别将向“新建生产吸入制剂等项目”投入募集资金8.1亿元,向“药物研发项目”投入募集资金6.4亿元,剩余5000万元则将用于投入“吸入制剂研发实验室建设项目”。
另一方面,低毛利的同时长风药业每年还需要支出大量的资金进行销售推广。报告期各期,公司支出的销售费用分别约为2651.76万元、5181.52万元和1.36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约为6.34%、22.15%和39.36%,2022年已经超过同期研发费用率。
在长风药业的销售费用中占比最高的是市场推广费,报告期各期比例分别为30.62%、36.22%和69.03%。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医院拜访费用在2022年支出达到2385.76万元,公司对此解释为主要是对终端医院相关科室进行日常拜访,但该笔费用仅次于公司当年的“市场信息分析与收集费用”。
3亿股份支付激励员工却拉大亏损,实控人多次超低价增资
除此之外,造成长风药业归母净利润大额亏损的另一个原因也是大额的股份支付费用。截至目前长风药业未分配利润依然亏损约8.58亿元,虽然公司不具备现金分红条件,但报告期内长风药业为了吸引人才对高管和核心员工至少进行了9次股权激励。
截至招股书签署日,长风药业控股股东为苏州岭头、美中瑞,两家公司由梁文青、李励分别直接控制99.9%股份,其余0.1%股份则分别由亲属及朋友控制。
最终,梁文青、李励通过苏州岭头、美中瑞、闽美投资、苏州沃伦及苏州远辰共同控制长风药业27.2536%的股权,二人通过签署《一致行动协议》,共同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值得一提的是,梁文青、李励二人均为美国国籍,梁文青曾任哈佛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李励则曾任葛兰素史克高级科学家。
不过,本次发行上市完成后,梁文青、李励控制的股权比例将进一步稀释至22.4169%,虽然二人仍为公司实际控制人,但合计不足30%的持股比例,对公司重大经营的控制权仍存在一定的影响。
在前述的股份支付中,实控人所获取的比重相对较大。据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长风药业实施股权激励确认股份支付费用分别约为2.71亿元、1457.16万元、1615.30万元,三年股权激励费用达到3.02亿元。
因此,报告期内长风药业的管理费用率分别达到4057.71%、211.28%和30.97%,即使到2022年依然接近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4倍。
在长风药业的历史上,公司共进行了六次增资,五次股权转让。2017年,控股股东持股超6成的员工持股平台闽美投资以1元/股的价格认购长风药业232.0215万股新增股份,两年后,闽美投资又以1083.1377万元现金认购公司新增股份339.5416万股,增资价为3.19元,该次增资价较上一轮外部投资者增资价低了约76%。
次年,苏州沃伦也以1元/股的价格认缴公司440.1606万元新增注册资本,苏州远辰以1元/股的价格认缴公司805.4076万元新增注册资本。
不仅低价增资,早在2016年,长风药业表示基于梁文青、李励对公司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同意苏州岭头和美中瑞以合计450万元认购长风有限新增的18.9660万美元注册资本,增资价格约为上一轮外部投资人增资价的十分之一。
标签: